世界视讯!街头垃圾桶减少后,对城市治理是场大考 | 特评
发布时间:2023-04-27 19:15:42 来源:圳论

文 |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姚龙华

近日,一则“上海的垃圾桶在哪里”的话题冲上热搜。

有网友称,“自从搞了垃圾分类,上海的垃圾桶就集体消失了”,“共享单车车筐就是垃圾桶”;有人不理解,“垃圾分类就分类,撤桶干什么”;还有网友质疑,撤桶是“一刀切的做法,这是不是有点懒政了”。


【资料图】

热搜也引发了不同城市网友的共鸣:“深圳也差不多”“南京垃圾桶也少”“杭州也很难找到”……街头垃圾桶减少后,很多网友形容,扔个垃圾要“走过千山万水”。

国内一些城市街头垃圾桶的减少,基本与推广垃圾分类行动的时间吻合。早在2019年,上海加大了对公共区域废物箱优化调整的力度,多个行政区公共区域的废物箱数量比以前减少了近一半。

垃圾分类开展后,街头垃圾桶减少,不可避免会给行人带来一定的不便,但客观上也带来了城市整洁度的提升、街面环境的美观、垃圾分类效率的提高、城市环卫人员工作量的降低。其实,在垃圾分类搞得好的先进国家和地区,比如日本、韩国、新加坡等,街头垃圾桶也都很少。

从城市治理的角度来看,环境变好必然会有一些小的代价。跟小区“撤桶并点”的目的类似,公共区域垃圾桶的减少,也是为了制造“不方便”,让公众逐渐养成正确分类投放垃圾和减少垃圾产生量的意识。否则,街头垃圾桶林立,倒是方便了市民游客,但很难有效推行垃圾分类,不想分类的社区居民很有可能就会把垃圾随意投入街头垃圾桶。 可见,在推行垃圾分类的大背景下,街头垃圾桶的减少可谓大势所趋。

但值得注意的是,垃圾分类被称为“最难推广的一桩小事”,是一场观念与治理的赛跑。日本用了近30年,才形成全民参与的氛围;德国把垃圾分类当一项系统工程,大约40年才见效果。大部分人都知道垃圾分类很重要,但从观念认同到行动实施,从理解支持到主动参与,其间仍有一个漫长的过程。

很多人吐槽街头垃圾桶减少,其实并不是反对垃圾分类,而是意识和习惯还没有扭过来,对由此造成的不便尚不适应。并且,从目前的情况来看,是不是街头垃圾桶减少的步子有点太大了,让大家有点跟不上节奏。推行街头垃圾桶减少的同时,可能很多人还没搞明白为什么如此,也不清楚到底应该怎么做,因而出现了“垃圾漂流”的现象。由于街头垃圾桶过少或者分布不合理,当手中垃圾扔无可扔之地的时候,大部分人还能揣在兜里带走,但总有一部分人随手就扔掉了。正如网友所说:“只要找不到垃圾桶,马路就是垃圾桶。”

可以说,街头垃圾桶的减少,既是对市民游客习惯素养的考验,也是对城市治理的一场大考。

有人建议,让部分垃圾桶返回街面和公共场所,重新“上岗”。上海经过调研,按照跟市民出行路径相匹配、跟人流数量密度相匹配、跟精细化管理相匹配的原则,动态优化调整了全市废物箱的设置,新增了2000个街头废物箱。 这是一种合理的“纠偏”,顺应了城市治理精细化的时代需要;也释放了一个“信号”,要把好事办好,先要实事求是,否则就会过犹不及。

标签:

x 广告
金融
x 广告

Copyright ©  2015-2022 华东租赁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2016840号-41   联系邮箱:2 913 236 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