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发布丨从根上杜绝网络暴力关键要立法,明确网络平台等主体责任_焦点快看
中国网6月8日讯(记者 彭瑶)近日,武汉校园被撞致死小学生的母亲坠楼身亡,此前曾有网友恶意评论这位母亲的装扮和接受采访时的态度。网络暴力问题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近年来,网络匿名加之部分不良营销号与平台推波助澜,网络暴力恣意生长,带来的悲剧不断上演。网络暴力引起各方关注,要求整治网络暴力的呼声越来越高。“杀人”的网络暴力,到了不整治不行的时候。
依法加大力度整治网络暴力
近年来,有关部门不断依法加大力度整治网络暴力。2022年4月,中央网信办开展的“清朗·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”,通过建立完善监测识别、实时保护、干预处置、溯源追责、宣传曝光等措施,进行全链条治理。2023年“清朗”系列专项行动将整治网络戾气作为重点内容之一,提出严管评论区、整治直播PK环节问题、处置网络戾气集中版块。
2022年11月,中央网信办印发《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》,提出构建网暴技术识别模型、设置一键防护功能、选择私信接收范围、严处违规账号平台等一系列措施。至今年3月,各重点网站平台已建立健全网络暴力防治机制,拦截清理涉网络暴力信息2875万条,从严惩处施暴者账号2.2万个。
2023年4月,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网络法治工作意见,要求依法严惩“网络暴力”等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相关犯罪,深挖背后的产业链利益链,严厉打击“网络水军”造谣引流、舆情敲诈、刷量控评、有偿删帖等行为涉嫌的相关犯罪,协同整治“自媒体”造谣传谣、假冒仿冒、违规营利等突出问题。
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,当前网络平台已经增加了针对网络暴力的举报功能,能及时处理举报,并对可能涉及网暴的信息加强审核,在AI推荐上热搜或进入流量池之前进行把关。此外,在法律现实适用领域,包括寻衅滋事罪、诽谤罪等刑事罪名都纳入了反网暴系统。
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
呼吁为反网络暴力专项立法
近两年的全国两会上,数十位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提交了议案建议,呼吁为反网络暴力专项立法。朱巍也曾撰文强调《反网络暴力法》纳入立法程序的必要性,他认为,由于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和表现方式多种多样,在缺乏较高位阶法律统筹下,执法、审判机构很难做到协调一致,容易出现权限空白、交叉、重合的情况。
从当前的情况看,《民法典》《刑法》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等综合立法,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《妇女权益保障法》《英雄烈士保护法》等专门立法,以及最高人民法院、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诽谤、侵犯个人信息、侵害人身权益等相关司法解释中,对网络暴力都作了相关规定。
“现有的法律法规仍存在针对性不强、衔接不畅、效力不高等问题,制度实施效果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差距。”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法治局局长李长喜曾指出,将从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角度,出台相关部门规章,推动制定更完善的法律制度,强化对当事人保护救济。
“目前,网暴行为在刑事责任中没有对应的专门罪名,而且除了行为人的责任之外,对平台的责任包括流量治理的责任,没有专门规定。”朱巍表示,可以从清朗系列活动积累的大量经验中提炼出共性内容,结合相关主管部门工作,适时出台专门的反网暴法,这将有利于保护网络安全、舆论安全,以及网民在互联网上正常的、正当的、自由的表达权利。
他提出,立法应区分网络暴力的首发者、多发者、参与者和围观者,对捏造和歪曲事实、文案编造、组织和煽动网络群体性事件、故意传播虚假信息、整理或发布他人隐私、涉事话题创建者和管理者,明确纳入包括刑事法律在内的追责体系。对相关线上账号、线下的实际控制人、MCN组织等要启动信用联合惩戒机制。同时,应明确网络暴力的类型和性质,平衡好网络合法正当的批评权、监督权和评价权。
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
从根上杜绝网络暴力需要这样做
“以前侧重的是事中监管和事后追责,现在要做的是提前防范。”朱巍认为,可用立法形式明确网络平台、网民和被害人的权利义务关系,在源头上以主体责任类型化的方式避免恶性事件的出现。
其中,网络平台在治理网暴过程中处于中心位置,应对网络暴力信息采取限制流量、屏蔽删除或断开链接等措施,对违规涉事账号及其关联账号进行处置。如发现犯罪行为,应配合权利人向公安机关报案。发现重大舆情线索,还有依法向网信管理部门报告的责任。
记者注意到,为预防“按键”伤人,今年网信部门还指导多家重点平台集中发布防网暴指南,从风险提示、一键防护、私信保护、举报投诉等多个维度,帮助网民快速有效防范网暴侵害。
在保护普通用户、铲除网络暴力滋生土壤之余,想要从根本上杜绝网络暴力,还需要改变网民认知,提高网络文明素养。2021年10月,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《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》,针对强化数字社会法治道德规范,提出建立完善网络文明规范,普及网络文明观念,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。当前,各地也正在开展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活动,通过公开课、线上专栏、线下科普等方式讲授网络素养、网络安全等内容,提升群众用网技能,增强网络法治意识,号召和引导网民安全文明上网。
(编审:魏婧 张艳玲)
标签: